不只安靜離職!8大職場趨勢熱門詞,你是哪一款?

不只安靜離職!8大職場趨勢熱門詞,你是哪一款?僅爲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新世代的職場趨勢又來了!繼「安靜離職」,「最低限度星期一」又成爲全球上班族話題,這到底是什麼?8大職場趨勢熱門詞,你都瞭解了嗎?認爲自己現況最像哪一款?此文帶你收假前完整理解與收心。
台南市刑警无预警调动16人 刑大:注入新血
自從2021年涌現「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各種描述職場的詞彙源源不絕,幾乎每幾周就迸生新潮流,足見近年職場趨勢變化多端。這些趨勢你搞懂了嗎?哪些最符合你現況?以下是近期8大最夯職場趨勢關鍵詞,完整帶你理解。
職場趨勢 1 最低限度星期一(bare minimum Monday)
有點像是「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的衍生版本,但只限於每週的第一個工作天。也就是爲了避免週日晚間開始涌生的開工憂鬱、以及週一一早出現的待辦事務轟炸,先從照顧自我身心健康的活動展開這一週。 如TikTok上鼓吹BMM的創業家梅斯(Marisa Jo Mayes),週一早上會先從護膚、閱讀、寫作等活動展開一天,而非立刻回覆郵件或參加會議。午餐後,她會聚焦在需要專注的重要事務。梅斯認爲,這一天的工作成果不一定會更少,這也能爲接下來的整週工作保有更高生產力。
這可能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每天得進辦公室打卡的族羣。但BMM的核心意義在於不要在一週的開端就爲自己設下壓力太大的目標。以緊繃的心態面對可能做不完的事務,對生產力沒有太大幫助。
職場趨勢 2 安靜解僱(quiet firing)
有些人視之爲僱主們對付「安靜離職」者的手段。也就是透過忽視員工成長空間、讓員工感覺不被需要,甚至是交付刁難的任務,讓員工自請離職,藉此擺脫表現不符預期的員工,或是縮減人事成本。
具體的作法包括增加工作量、縮減工時與薪水,不再給予新任務或新計劃,或是將員工調至不符其專業的新部門等。有時「安靜解僱」可能並非有意,如管理不良的組織也可能逼走員工另尋發展。
高市廣西路現坑洞 市府搶修預計12日恢復通車
專家認爲,安靜解僱不是一個好的領導原則。可能影響公司的職場聲譽,破壞團隊互信與合作風氣,甚至可能影響員工服務客戶的品質。以正面、開放的態度討論職場表現與去留,會是較佳的選擇。
基隆港与中国货柜合作 推动西岸柜场

圖/安靜招聘指的是透過給予現有員工「提升技能的機會」,擴大員工現有職務範圍,或以外包、約聘等途徑,完成公司任務,但不需要聘用一名全新的員工。僅爲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職場趨勢 3 安靜招聘(quiet hiring)
與近來科技、金融圈的裁員潮並行,這種善用內部員工、避免增員的情況也愈發常見。安靜招聘指的是透過給予現有員工「提升技能的機會」,擴大員工現有職務範圍,或以外包、約聘等途徑,完成公司任務,但不需要聘用一名全新的員工。
具體作法包括遇缺不補、將職務分配到其他既有員工身上,增加員工的頭銜以擴大工作範圍,或是整並工作小組等。其好處是公司可節約工資,且員工們通常樂於獲得在職進修、豐富技能組合的機會。但員工也可能因工作量提升而感到過勞、被剝削。
女装马甲被上司扒掉的话还不如死了算了
專家建議,主管應與被安靜招聘的員工清楚溝通新工作角色的職務期望與管理機制,而員工也可趁機協調新的加薪與福利,達成雙贏的局面。
職場趨勢 4 模仿裁員(copycat layoffs)
從2022年底至今,傳出多起大規模裁員,從微軟、谷歌(Google)、Zoom到亞馬遜(Amazon)都逃不了。但其中不得不裁的有多少?
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的組織行爲學教授菲佛(Jeffrey Pfeffer)認爲,與疫情中許多公司趕着招募新人類似,現在許多公司裁撤人員,也與人類模仿他人行爲的心理有關。
即便經濟前景不佳,解聘員工本身是高成本的事。隨着經濟起伏,未來可能還要僱獵人頭公司再聘新人,新員工的薪水也不一定比較低。企業若能對自己的成長計劃有長期性的規劃,就能省下這筆來來去去的人事成本。

圖/在裁員潮、經濟下行的背景中開始整理履歷,提升技能,注意其他工作機會,甚至是開展副業,這些在現有工作外準備一個B計劃的努力,被稱爲「職涯緩衝」。僅爲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常銘MAXIMART打造 高階輪圈CNC銑床專用機台
職場趨勢 5 職涯緩衝(career cushioning)
在裁員潮、經濟下行的背景中,在職員工們產生危機感,開始整理履歷,提升技能,注意其他工作機會,甚至是開展副業。這些在現有工作外準備一個「B計劃」的努力,被稱爲「職涯緩衝」。
由於通膨嚴重、利率上揚,爲自己的職涯多做一些準備,被認爲是聰明的選擇。如今學習新技能與開啓新財源的門檻更低,如在職工程師也可在線上開課教程式,廚師也能拉長戰線、販售線上冷凍食品。
国际志工教英文 偏乡童又唱又跳
專家建議,新建立的技能可以與主要專業領域互補,如產品經理將可獲益於UI、UX的技能。另外,與其他領域的同事及朋友保持聯繫,瞭解職場變化也很重要。
不断更新/韩星活动12月售票看这里! TEEN TOP NIEL隔3个月单独来台
職場趨勢 6 猛烈應徵(rage applying)
在現有工作感到不快樂或受到挫折,進而化悲憤爲動力,大量投履歷尋找新出路,被稱爲「猛烈應徵」。有些實例顯示,有些人真的在短時間內就找到更高薪的工作。
專家分析,這種作法有其風險。未經思索就投的職缺可能不適合你,或是也具有和現職類似的問題。例如,新工作可能同樣有雷包同事,或是將情緒轉嫁到員工身上的主管。
但猛烈應徵也有些好處。求職者能夠同時接觸許多新機會,其中可能包括過去沒想過的職缺。在過程中求職者通常不會費神進行自我質疑,說不定會因此獲得意外的好職位。

馬雲家族計畫出脫阿里持股 後市吹逆風卻另有原因?
圖/向老東家告別、轉任新職務,但一切卻非想像得美好。發現新工作不如預期的心情,被稱爲「轉職衝擊」(shift shock)。僅爲情境配圖,取自pakutaso
職場趨勢 7 轉職衝擊(shift shock)
環科明年拚績增雙位數
向老東家告別、轉任新職務,但一切卻非想像得美好。發現新工作不如預期的心情,被稱爲「轉職衝擊」(shift shock)。
根據求職網站The Muse在2022年的調查,2500名受訪者中,高達72%表示自己經歷過轉職衝擊。且有八成受訪者認爲,如果工作不如預期,在6個月內離開也不是問題。
專家建議,新工作不免有些磨合期,就職者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適應。但過往職場多認爲一份工作至少該做個一、兩年,現在這樣的潛規則顯然已有轉變。或許與疫情加強人們對人生苦短的感悟有關,員工更不願意滯留在不滿意的工作上。
我的青梅竹马是魅魔
職場趨勢 8 迴旋鏢員工(boomerang employees)
辭職後,感到後悔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些人又回到原本的公司,這些「迴旋鏢員工」們,也是另一項「大辭職潮」後的職場趨勢。
不断更新/韩星活动12月售票看这里! TEEN TOP NIEL隔3个月单独来台
研究人員認爲,這可能與疫情衝擊褪去、生活迴歸疫前常態有關。有些人可能爲了尋求遠端工作機會而離職,但現在也可以接受進辦公室。或是老東家經歷這波經驗也調整的組織,更加開放遠距彈性。
泰腐小生Sea和万国小姐传热恋! 亲密私照遭外流:我们只是朋友
公司通常願意接受這些回鍋員工。他們已經熟悉組織文化與大部分同事,還可能在外出流浪時學了新技能。但也有些僱主認爲,讓這些員工風光迴歸,可能對從沒離開的同事有不良影響。回鍋員工也應理性評估,當初離職的主因是否仍然成立,否則可能再度陷入同樣的不滿之中。

圖/這波職場新流行詞是網路熱潮還是職場實況?僱主也需注意。僅爲情境配圖,取自openverse
是網路熱潮還是職場實況?僱主也需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職場新流行詞中,絕大部分都不是新的現象。許多人原本就不把工作視爲生活重心,在與主管大吵一架後回家狂找新工作也非罕見。
全球女子职业运动人气飙涨 明年营收首破10亿美元大关
其中許多詞彙,是來自於TikTok這個善於放大個人經驗的短影音社羣平臺,背後不具有紮實數據基礎。許多人觀看「安靜離職」的影片,不代表許多人都是安靜離職的信徒,或是看完後便轉而擁抱這個概念。
台股早盤由黑翻紅 緯創開盤下跌9元
在疫情衝擊後,員工在僱傭關係中的權利被認爲有所提升,改變了傳統的職場權力關係。但這並非全面性的轉變。
至少,根據英國智庫工作基金會(The Work Foundation)2022年研究指出,女性、身障者、弱勢羣體與年輕工作者的工作不安全性,在過去20年間沒有明顯改善。
孟格生前留下人生箴言 曾給追女友的人建議「買珠寶不應涉及財務考量」
但這批層出不窮的職場熱門詞,依然具有意義。這顯示了在疫情與科技等變數衝擊下,工作的條件與難度都在迅速變化,人們想要尋求新的詞彙來理解現處的職場環境,以及自己該如何應對。
衆多來來去去的字詞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藉此討論存在工作環境中的真正挑戰。這包括勞動法規、薪資水平與職場安全性。這些討論需建立在對職場現況的正確認知。即便許多流行詞彙只是一時熱潮,仍可能影響員工對工作的期望,是僱主應當注意之處。
(本文出自2023.04.05《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P28 歐盟聚焦增3倍再生能源、2倍能源效率